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
蒙娜麗莎對我的微笑


觀賞完『蒙娜麗莎的微笑』電影後,發現導演所要呈現給觀眾的議題有多處可繼續探究思索的空間,諸如教育的意義、女性主義、師生倫理、學校組織文化與辦學理念、課程與教學領導、藝術的定義、傳統與創新、人的天職與使命、對學校的挑戰與改造、個人生命轉折與抉擇,以及愛情、婚姻與家庭的價值等等。
本片是以1952年美國衛斯理大學為背景的感人故事,藝術史教授華生老師播放新的藝術作品時,學生並不認為那是藝術,因為思想模式已被制約,認為古典的藝術才是藝術,要欣賞藝術的主題、內涵、技巧、線條、明暗的運用等等,於是華生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挑戰學生:『藝術應該是由誰決定?』啟發創新的藝術欣賞觀點,要學生重新去思考『何謂藝術?』華生老師盡力地帶領她們去接觸新的藝術,且是用『新的視野』去觀看當代的新藝術,不評論、不分析、不動腦、不寫報告、不用有任何的心得感想,僅僅是純粹的觀看,專注的默觀藝術品,透過這樣的訓練,才能看到真相,體會真實的存在。
華生老師特別介紹梵谷的畫作給學生們欣賞,沒有任何的『人為美化』,藝術所呈現的真情是來自人的內心真實的感受,不用刻意迎合他人,能夠真正的做自己,從梵谷的自畫像中,彷彿使人看到真實的自己,沒有任何的矯情虛偽。這也就是華生老師自己內心所渴望追求的,忠於自己,做自己的主人,不需要為了取悅別人而拘泥於女性角色,非得一定要進入婚姻且相夫教子過一生。華生老師並非排斥婚姻或是否定婚姻的價值,認為即使選擇婚姻也可以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,兩者是可以兼顧的,不需要因為進入婚姻而放棄自我或失去自我,這是她所追求的人生的終極意義,也是她所要啟發學生去思考的人生的重要議題。再者,華生老師所面臨的並非只是學校的保守風氣,她所挑戰的是當代的思維模式,她要學生以全新的視野看世界。保守是指喜歡且堅持維持現狀的行為舉止與生活方式,不希望以激烈的方式改變現狀,在不同的環境下,不同的歷史階段,也會有不同的保守意涵,然而保守的本質卻是相同:傳統的都是好的,新的事物是背叛傳統,反對自由自主,難以接受新的藝術創作,注重權威的地位,缺乏彈性,僵化的思考模式。
有的人思想保守,行為卻很開放,而有的人行為保守,思想卻很開放,何者才對?連曠世奇才達文西也不願辯證,所以留下了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。當我仔細觀賞蒙娜麗莎時,看是一位女性,但又有一份男性的面貌,看起來似中性的模樣,是一種陰陽非常調和且充滿魅惑力量的微笑,告訴著我,凡事不要過份執著,一笑以置之,何需在乎外界的紛紛擾擾,忠於真實的自我,內心自會充滿一份清雅自在,就如華生老師,外表是一位高雅慧黠的溫柔女性,內在卻具有一份獨立、自主、堅強、完整、勇毅的靈性生命。

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

What head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eaching and leaning



『那些是校長應知的教學與學習』讀後心得
作者-Peter W Hill, Center for applied education research
University of Melbourne


摘要:
由於近年來許多研究是有關校長的教育領導,使校長所扮演的角色增多且忙碌於學校經營,而較少有時間致力於學校的教學與學習核心工作。

學校領導人三個關鍵角色:

1 領導與管理交替
2 激勵與管理成員
3 設計與系統,程序與資源

領導與管理交替
校長的首要任務是指出學校的願景方向,並帶領全校師生成功的實現願景。墨菲(1999)主張學校的重點工作是校園應用專業技術使學校進步,學校經營的核心,是校長腳踏實地以專業保證來改善學校,這需要校長有深厚的學術知識及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。簡而言之,校長是知識的管理者且看重學校的經營,亦即教學與學習,常常變化內容與持續的改善學習規則。

激勵與管理成員
許多證據顯示,因校長建構優良的學習風氣,提高學校績效與精進,而實現學生與老師的期望。校長需知道如何推動全校學習,並同時激勵教師,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增能且持續的發展與進步,學校需突破傳統並支持教師專業成長及在職進修。

設計與系統,程序與資源
校長就如學校的建築師,要檢視系統、程序和資源,善加運用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效。校長需明確知道各關鍵因素以及熟悉所有的設計與配置,也能判斷是否有效率的操作。當生產不佳時,校長能負責保證重新設計所執行的工作使其繼續運作。

心得反省:

學校領導的形態依狀況不同而有改變,然而領導的精髓只有一種,即是如何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分配、調節和控制。誰能掌握它、駕馭它,誰就是最卓越的領導者。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定是不斷和自己競賽,努力提昇自我素質,吸收新知的人。「終身學習」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對於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而言。未來學校將會是是一個分析問題、傳播資訊的中心,學校教學活動的重點不再只是灌輸知識,而是如何教導學生收集、分析、比較、利用和評鑑資料的功夫,這將是未來教學的重點。學校領導者面對未來變革的新世代,將如何領導才能符合未來學校教育的需求,以適應時代潮流,建立學習型組織,是學校領導者應具備的領導哲學與技能。

學校是培育完整人格的處所,從事教育的領導人,要培育受教者能正確地認識自己,在學習的過程中啟發個體潛能,培養學生謀生能力,提供國家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人才,以及延續文化傳承、提升人類尊嚴,使人類的智慧、經驗、知識得以累積,促進對人類文明的進展,使人不斷追求真理,並獲得生命的終極意義。

校長對未來學校教育的趨勢,對新時代教育重點及教學活動需重新認知。教學活動將由師生共同策劃,領導行政措施由全體教師參與協商,以協同運作方式取代上下直線指揮,建立多元化又精緻的教育學習環境。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要教育來啟發心智,與帶領更多的思考過程,領導人管理學校教育的重點除了傳遞知識之外,還要教育學生如何面對未知的挑戰,協助學生適應全然未知的世界。學校組織功能與角色將有所改變,學校領導人應帶動全體施教者與學習者,對學習行為重新詮釋與調整學習態度。

過去台灣的教育具有濃厚功利取向,教育竟淪為政治及企業培養人才的工具,而未全面培育具有文化素養、社會參與、獨立思考、國際視野以及對生命終極關懷的公民。

台灣面對少子化、老年化、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增多,人口結構的改變,引發教育、產業、市場的變動。在國際競爭激烈的諸多狀況下,尤其是台灣高等教育存在著質量失衡問題,少子化將使多所高等院校轉型,現在若不處理,未來將更難收拾。

如何領導台灣教育的品質與願景,日益迫切,人才培育標竿應放在國際級的菁英架構上重新思考,要有整體觀、全系統觀的哲學思維來領導,做好面對社會環境、學校組織變革的準備。

未來學校的領導理念,勢必影響建構學校的校務發展、教學領導、行政管理、公共關係、專業發展、社區結合及家長參與等等。故全面提升學校管理的專業知能,發揮學校辦學的理念與效能,是學校領導者必需認真面對的課題。

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

目標,乃信念之母





有一支來自美國的探險隊,在橫越撒哈拉沙漠時,在炎烈的太陽下,每個團員都面臨了極大的考驗;最要命的是,大家的水壼都空了!此時,隊長拿出了唯一的水壼跟大家說:『這裡還有一壼水,但是穿越沙漠前,誰也不能喝。』水壼在每個隊員的手中經過,那沈甸甸的水壼,成了這個艱辛的過程中,最大的信念。最後,整隊終於完成跋涉,遠離了死神,大家都哭了,用那顫抖的手打開了那支撐大夥兒的偉大水壼那緩緩流出的,竟是滿滿的一壼沙子…

讓大家活得更好


人都會死,臨走的一刻知多少?您是否思考過?


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,堅持要求醫師使出「十八般武藝」,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,使得患者受盡痛苦,含恨以終。

她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,講了多起實例。

趙可式博士說, 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, 清楚交代後事,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。四年後,癌症復發,並轉移到肺臟、肝臟、腦部和骨骼,她自知來日無多,不但簽下「不急救」的意願書,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,不要驚擾她,只需安心念佛,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。沒想到,老太太瀕臨死亡前,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,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,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,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,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,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,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「粉身碎骨」。

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,七十歲那年就寫好「生前預囑」,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,不要給他插管開洞,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。然而,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,多重器官衰竭之際,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,同時為了讓住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,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。趙可式博士說,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,渾身沒穿衣褲,插了十幾根管子,他沒辦法說話,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,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,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,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,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,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,躺了兩星期,不斷流淚。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,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,老人轉頭閉眼,硬是連看都不看,在無聲的抗議下,嚥下最後一口氣。

更離譜的是,有個老人已屆彌留狀態,子女請相士算命,相士說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,家道會衰敗,後人會貧窮,子女拜託醫師無論如何不能讓老人死。結果,這名老人經過十幾次急救,光是強心針就打了一千多支,護士打到手軟,拖過相士講的那一天,子女終於同意醫護人員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,讓他安息。

趙可式博士說,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,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。

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,癌細胞嚴重擴散,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,因為「三個孩子還小,不能沒有媽媽」。當她呼吸停止時,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,但急救無效。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,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,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,口角沾著血,眼角的淚也沾溼了枕巾,他抱著妻子狂喊「你們對她做了什麼?」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,心中大慟,連連捶胸哭嚎說「我對不起妳!我對不起妳!」

趙可式博士說,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,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,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,胸部仍有起伏,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,醫師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時,屍臭就透出來了。

她表示,這種人間悲劇可以說是「四輸」:
病人方面不得善終;
家屬方面事後愧疚;
醫師方面在醫療糾紛的陰影下,無奈為之,違反了醫界倫理;
社會方面,每年因此耗費的健保資源更是難以計數。

這種惡質文化還要讓它存在多久,值得國人深思。

生離與死別
都是人生兩大傷心事
不捨 帶給雙方的只有傷心和遺憾
放手 是讓大家活得更好的作法

人無法選擇生,
唯有死亡的方式可以由自己選擇
「死也要死的有尊嚴」啊 ...

所以說
想要愛一個人
這個"愛"字
真是值得深思

有時
自以為是的"愛" 卻剛好是一種"害"

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

校長學心得

『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』--感謝木金老師傾囊相授!

今天很幸運能聽到陳木金教授的校長學專題研究課程,下課後每位同學都表示從陳教授的課程中受益良多,不但對校長學有更深認識,同時也檢視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與理想。

對於校長需要專業的培訓與養成更加肯定,增加校長的專業領導能力,使校長面對學校經營及行政管理時,更能有優異的表現,才帶領學校邁向優質學校的目標。

在教育園地工作數十年,與多位校長一起為教育而服務,深刻感受校長的人格特質,影響其行事風格,也產生不同的領導作為,對學校的建構與經營,以及如何創造一個有特色又有效能的優質學校,校長的理念與領導是重要關鍵。

常聽說『有怎樣的校長,就有怎樣學校』,可見校長的領導對學校的師生、組織文化、課程設計、教學成效、校園氣氛、學校形象都有深遠的影響。

借助木金老師的研究與啟發,更清楚知道校長能成功領導學校,需具備知識、懷有願景、願意奉獻、擅於運用不同的領導模式。除此之外,能培養深度對談的文化、調適好自己的喜樂煩憂、建立專業社群,還要常常懷有好心情,學校才會常有好事情。

木金老師的台語順口溜:『臉會笑、嘴會甜、腰會軟、手腳會快』是校長應具備基本形象。我也以此自我勉勵,希望在我的生活及工作中,能訓練自己擁有如此熱情與服務的生命態度。